博客年龄:18年1个月
访问:?
文章:661篇

个人描述

是非成败转头空 古今风月一般同 千古圣贤业 依然大梦中 E-MAIL:zy418@126.com 喜欢探讨哲学或佛学或生命终极意义的人请看我日志分类中的“相由心生的哲学”部分 电话13480845648 曾觉毅

当代佛教处于佛法末法时代,难免有很多错误认识而被普遍宣传,导致正法越来越隐没,学佛者最常见的最大的悲哀就是被人误导而不知道,甚至还以为误导自己的人是佛菩萨而满世界为其宣传。这些问题在净土宗更为突出,毕竟现在确实是净土宗发展最快最广的时代,所以很有必要就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与当代错误宣传做一些辨析,尽量减轻一点当代佛教的末法程度,是所祈祷。

绝大多数人在判断事情的时候都以过去学到的认识为准,而学佛就应该以佛说的经典与其所显示的佛智慧为准。学习佛法的原则就是佛在涅槃经上说的四依: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这样才可以把各祖师大德说的错误的也一样可以提出来对照辨析,正如印光大师说汝信枣柏(华严合论作者李长者)而不信《行愿品》、《大集经》是遵县令一时权宜之告示,而违皇帝万古不易之敕旨,何不知尊卑轻重之若是也!”而批李长者的净土是权非实论。所以我们学习佛法也要不带我执,不要看到自己不同意的话就轻易毁谤生气,辩论辨析也应该是如此。当然,实际上很多人是不愿意看到真相的,只愿意活在自己的妄想里,那这篇文章就不需要再看下去了,免得生气,敬请止步。

鉴于当今净土宗大多数问题都主要集中在印光大师与极乐净土与《无量寿佛经》的讲法上,所以我所说净土问题也主要是与极乐世界相关的问题。今主要辨析印光大师的《净土决疑论》里的问题

《净土决疑论》是印光大师与当时一个禅宗法师的辩论,可惜那个禅宗法师水平有限,被辩才高明的印光大师给辩论倒了,其实里面印光大师的很多说法都是有问题的。今择要辨析如下:

《净土决疑论》部分原文:一日有一上座,久参禅宗,兼通教理,眼空四海,誓证一乘。效善财以遍参知识,至螺山以叩关余舍。时余适以弥陀要解,文深理奥,不便童蒙。欲搜辑台教,逐条著钞,俾初学之士,易于进步。非敢效古德之宏阐道妙,聊以作后进之入胜因缘。喜彼之来,即赠要解一本,且告以著钞之意。上座因谓余曰,要解一书,吾昔曾一视之。见其词曰,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若此者不胜枚举。直是抑遏宗教,过赞净土。谤正法轮,疑误众生。不意蕅益大师,以千古希有之学识,不即直指人心,宏扬止观。反著斯解,以为愚夫愚妇之护身符。俾举世缁素,守以一法弃万行,取蹄涔以捨巨海。同入迷途,永背觉路。断灭佛种,罪过弥天矣。欲报佛恩者,当即毁灭令尽,又何堪著钞,以助其流通耶。愤心厉气,若对雠仇。余俟其气平,徐谓之曰,汝以蕅益此解,为罪过薮者。但知其末流,而不知其本源。是逐块之痴犬,非择乳之鹅王也。须知其过,实不在于蕅益此解。在于释迦,弥陀,及十方诸佛。与净土三经,及华严,法华,诸大乘经。文殊,普贤,马鸣,龙树,智者,善导,清凉,永明等,诸大菩萨祖师也。汝若能为大法王,正治其罪,庶汝之所言,举世奉行矣。否则即是山野愚民,妄称皇帝,自制法律,背叛王章,不旋踵而灭门诛族矣。汝作是说,谤佛谤法谤僧。当即生陷阿鼻地狱,永劫受苦,了无出期。恃宿世之微福,造穷劫之苦报。三世诸佛,名为可怜悯者,即汝是也。彼瞿然曰,师言罪在释迦弥陀等者,何反常之若是也。请详陈其故,若其理果胜,敢不依从。余曰,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大事因缘者,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直下成佛而已,岂有他哉。无奈众生,根有大小,迷有浅深,不能直下畅佛本怀。因兹随机设教,对病发药。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于一乘法,作种种说。或有善根成熟者,令其诞登觉岸。其有恶业深厚者,令其渐出尘劳。曲垂接引,循循善诱。虽天地父母,不能喻其少分矣。又以一切法门,皆仗自力。纵令宿根深厚,彻悟自心。倘见思二惑,稍有未尽。则生死轮回,依旧莫出。况既受胎阴,触境生著。由觉至觉者少,从迷入迷者多。上根犹然如是,中下又何待言。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况思惑乎。了生脱死,岂易言哉。以是不能普被三根,畅佛本怀。唯念佛求生净土一法,专仗弥陀宏誓愿力。无论善根之熟与未熟,恶业之若轻若重。但肯生信发愿,持佛名号,临命终时,定蒙弥陀垂慈接引,往生净土。俾善根熟者,顿圆佛果。即恶业重者,亦预圣流。乃三世诸佛度生之要道,上圣下凡共修之妙法。由是诸大乘经,咸启斯要。历代祖师,莫不遵行。汝以禅教自负,而妄谓宏净土者,为谤正法轮,断灭佛种。足征汝乃魔附其身,丧心病狂,认迷为觉,指正为邪之地狱种子耳。夫释迦弥陀,于往劫中,发大誓愿,度脱众生。一则示生秽土,以秽以苦折伏而发遣。一则安居净土,以净以乐摄受而钧陶。汝只知愚夫愚妇,亦能念佛,遂至藐视净土。何不观华严入法界品,善财于证齐诸佛之后,普贤菩萨,乃教以发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且以此普劝华藏海众乎。夫华藏海众,无一凡夫二乘。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同破无明,同证法性,悉能乘本愿轮,于无佛世界,现身作佛。又华藏海中,净土无量。而必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者,可知往生极乐,乃出苦之玄门,成佛之捷径也。以故自古迄今,所有禅教律丛林,无不朝暮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汝历参丛林,何日日修习,而反生毁谤之若是也。儒书所谓习矣不察,日用不知者,莫汝为甚也。夫华严为诸经之王,王于三藏。华严不信,即一阐提。纵不生陷阿鼻,报终定堕无间。吾欲离苦而求生净土,汝欲得苦而毁谤华严。汝守汝志,吾行吾道。将军不下马,各自奔前程。道不同不相为谋,汝去,吾不语汝。彼曰,道贵宏通,疑须剖决,师何见拒之甚也。尝闻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所住,名常寂光。则但证法身,当处即是寂光净土。又何必以生灭心,捨东取西,然后为得也余曰,谈何容易。寂光净土,虽则当处即是。然非智断究竟,圆证毗卢法身者,不能彻底亲得受用。圆教住,行,向,地,等觉,四十一位,尚是分证。汝若圆证毗卢法身,则不妨说当处便是寂光。其或未然,则是说食数宝,不免饥寒而死也。彼曰,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宗门常谈,不应有错。余曰,宗门所说,专指理性,非论事修。所以然者,欲人先识不涉因果修证凡圣生佛之理。然后依此理以起修因证果,超凡入圣,即众生而成佛道之事。汝何事理笼统,知见颠倒之若是                              也。又汝以捨东取西,为生灭者。不知执东废西,乃断灭也。夫未证妙觉,谁离取捨。三祇炼行,百劫修因,上求下化,断惑证真,何一非取捨之事乎。须知如来欲令一切众生速证法身,及与寂光,所以特劝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问,枣柏李长者华严合论,谓西方净土,乃为一分取相凡夫,未信法空实理,以专忆念,其心分净,得生净土,是权非实。何以华藏海众,同愿往生。枣柏现生证圣,神通智慧,不可思议。定是华严会上菩萨示现。所有言说,当无错谬。答,枣柏虽菩萨示现。以经未全来,不能预断,故作此说。按枣柏造论,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论成之后,随即入灭。历五十余年,至德宗贞元十一年,南天竺乌茶国王,方进普贤行愿品四十卷之梵文。至十四年,始译毕流通。其前之三十九卷,即八十华严之入法界品,而文义加详。彼第八十,善财承普贤威神之力,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普贤乃为说偈,称赞如来胜妙功德。以文来未尽,故未结而终。及行愿品来,第四十卷,普贤乃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及与华藏海众,令其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说毕,如来赞叹,大众奉行,文方圆备。故古德以此一卷,续于八十卷后流通。欲后世学者,咸得受持全经云耳。古德谓念佛求生净土一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登地菩萨,不能知其少分者,即此是也。则一切上根利器,净土总摄无遗矣。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则一切人天六道具缚凡夫,净土亦总摄无遗矣。汝信枣柏而不信行愿品,大集经。是遵县令一时权宜之告示,而违皇帝万古不易之敕旨,何不知尊卑轻重之若是也。问,彼既海众示现,何待经来方知。答,宏扬佛法,大非易事。须有证据,方能取信。华严一经,迥越群典。无从引类,以自裁度。问,涅槃全经未至,生公何以预倡阐提皆有佛性。将谓枣柏,不及生公。答,阐提原是众生,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阐提何得独无。有智识者,皆可预断。往生圆满佛果,诸经绝未宣说。谁敢自出心裁,竖此奇义。二者事理绝不相侔,不可引以为证。至于二公所证,则非吾辈博地凡夫可知,何敢戏论。须知菩萨宏法,或顺或逆,种种方便,不可思议。得非枣柏示以不知,以敦后世之信向耶。……夫一切法门,专仗自力。净土法门,专仗佛力。一切法门,惑业净尽,方了生死。净土法门,带业往生,即预圣流。永明大师,恐世不知,故特料简,以示将来。可谓迷津宝筏,险道导师。惜举世之人,颟顸读过,不加研穷。其众生同分恶业之所感者欤。

一、净土法门是权是实?

权实之说是从法华经、楞伽经来的,在法华经里,二乘涅槃也是化城,是权,乃至大乘净土佛国也是化城与权宜之计,楞伽经也说“诸天及梵乘, 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 我说此诸乘。乃至有心转, 诸乘非究竟,若彼心灭尽,无乘及乘者。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引导众生故,分别说诸乘。”。

大小乘的差别是能够度人的多少与被度的方便程度与舒适程度不同,只有证得佛智才是真实。大乘小乘的区别主要在于发心是为了解脱自己的烦恼还是为了解脱所有众生的烦恼,在方法上都需要定慧双修才能成就,成就上小乘只能自己管自己,大乘则能带领很多众生趋于正遍知大自在佛智,即维摩诘经说的荷负众生永使解脱。形象的说就是小乘如只能自己驾驶的单座羊车、鹿车,大乘就是能够拉很多人的大牛车,佛的清净国土或秽土都象佛造的普度众生的大船。

大乘不同的佛国各有不同的生缘或往生条件,佛都有自己方便度人的净土,菩萨发愿成佛时都是要发愿庄严清净不净的国土或开创新的清净国土以普度众生。佛佛道同,华严经、法华经与维摩经都开示了所有的佛都有一样的智慧功德,没有高低。

正如《华严经》文殊师利菩萨问贤首菩萨言佛子诸佛世尊唯以一道而得出离云何今见一切佛土所有众事种种不同所谓世界众生界说法调伏寿量光明神通众会教仪法住各有差别无有不具一切佛法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时贤首菩萨以颂答曰文殊法常尔法王唯一法一切无碍人一道出生死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如本趣菩提所有回向心得如是刹土众会及说法一切诸佛刹庄严悉圆满随众生行异如是见不同

又如《维摩诘经》所言:“诸佛如来功德平等,为化众生故,而现佛土不同。阿难,汝见诸佛国土,地有若干而虚空无若干也,如是见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无碍慧无若干也。阿难,诸佛色身威相种性、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力无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仪所行、及其寿命说法教化、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具诸佛法,悉皆同等,是故名为三藐三佛陀,名为多陀阿伽度,名为佛陀。”

即使是娑婆世界其实也有清净的层次,心净的人就能够看到,秽土也是方便救度最苦的众生示现的,说白了都是唯心所现,不同心识众生的共业造就不同的世界,往生佛净土也需要与相应的佛的愿望相通并有相应净业才能往生,往生后也一样会因为心识净化层次的不同而看到不同的样子,这就是极乐世界一样存在9个往生层次的原因。所以真实的实际是心净则国土净,所有的净土国也是权不是实,华严李长者说的是对的。

净土决疑论:彼曰,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宗门常谈,不应有错。余曰,宗门所说,专指理性,非论事修。

我们看看维摩诘经: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佛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意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蕀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螺髻梵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当佛现此国土严净之时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皆得无生法忍八万四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佛摄神足于是世界还复如故。

对照经文可以看出,印光大师说的唯心净土是理不是事修是错误的,螺髻梵王是八地菩萨,他就能够时刻看到娑婆世界如自在天宫一样清净庄严。而且这个理不是禅宗独说,禅宗也是从楞严经、楞伽经、维摩诘经这些经教知道的这个理,其他如法华经里提婆达多身处地狱如三禅天一样快乐,都是唯心净土的不同表现,《华严经》显示的就是事理圆融无碍。一般人把禅宗看成是独特的一宗,其实这是错误的,凡是直接指示佛性的都是宗门,楞严经、华严经、维摩诘经、法华经也都是直指人心见性发心的,我们现在的禅宗大多数走偏了,这个问题以后再说。维摩诘经也是讲解佛境界与不思议解脱的,所以也可以归于华严经一类。

再来说说华严经的相关问题:

二、华严经是不是以极乐世界净土为归?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华严经是一部主要对菩萨讲法的经王,龙树菩萨自龙宫请出流传于世的只有楞严经、华严经这两部经王,这两部与法华经、维摩诘经一样,都是说佛境界与如何成佛的经王,我个人认为楞严经说的更系统而简略,现在传出来的华严经只是整部华严经的一小部分(华严经有三部。上部十三千大千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品。中部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部十万偈颂,四十八品。今所传者,三十九品,共四万五千颂,在唐外有九品,未就此下部经也。),所以断言华严经以往生极乐世界为归是很武断的。

从《华严经》现有内容看,佛刚成道就介绍了普贤菩萨与普贤愿海,从卷一到卷八十,自始至终都是围绕普贤行愿而解说,所以《华严经》的核心就是普贤行愿,普贤行愿就是华严经介绍的最好成佛法门,普贤行就包括普念一切佛,普修一切行愿,而不是以极乐世界为归,普贤身就是法界身。里面说到极乐世界的次数非常少,对于极乐世界也没有介绍,只在《寿量品》说了与其他世界的时间比较:此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刹一劫,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刹为一日一夜;极乐世界一劫,于袈裟幢世界金刚坚佛刹为一日一夜;袈裟幢世界一劫,于不退转音声轮世界善胜光明莲华开敷佛刹为一日一夜;不退转音声轮世界一劫,于离垢世界法幢佛刹为一日一夜;离垢世界一劫,于善灯世界师子佛刹为一日一夜;善灯世界一劫,于妙光明世界光明藏佛刹为一日一夜;妙光明世界一劫,于难超过世界法光明莲华开敷佛刹为一日一夜;难超过世界一劫,于庄严慧世界一切神通光明佛刹为一日一夜;庄严慧世界一劫,于镜光明世界月智佛刹为一日一夜。佛子!如是次第,乃至过百万阿僧祇世界,最后世界一劫,于胜莲华世界贤胜佛刹为一日一夜,普贤菩萨及诸同行大菩萨等充满其中这个比较也说明普贤菩萨所在的胜莲花世界是时间最久的,超过极乐世界无数倍,而且在现有华严经全部内容里没有说过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净土特别殊胜的话,四十华严普贤行愿品里普贤菩萨说回向往生极乐世界,显得非常突然,也与前面说的普贤菩萨具有与佛一样的功德智慧的描述有矛盾(华严经说普贤菩萨住处甚深不可说故。普贤菩萨获无边智慧门,入师子奋迅定,得无上自在用,入清净无碍际,生如来十种力,以法界藏为身,一切如来共所护念,于一念顷悉能证入三世诸佛无差别智。普贤菩萨境界甚深,不可思议,无有量、已过量。举要言之,普贤菩萨以金刚慧普入法界于一切世界无所行、无所住,知一切众生身皆即非身,无去无来,得无断尽、无差别自在神通,无依无作,无有动转,至于法界究竟边际。),与佛一样的等觉菩萨需要示现往生极乐世界吗?普贤菩萨没有解脱生死还要死一次?普贤菩萨不是随时与诸佛一起普现一切法界救度有缘吗?阿弥陀佛成佛前无数的佛也不曾去过极乐世界不是照样成佛了?等觉菩萨供养礼拜劝请诸佛是常有,往生去做就只能是化现了,而华严经处处讲普贤菩萨普入一切法界一切世界往诣一切佛,不是用往生这个词,而且《华严经》明确说了普贤菩萨于一切世界无所行、无所住,所以我认为四十华严最后一段是推崇极乐世界的人改编的,因为这不符合佛理,所以不能相信。我们对比一下现有两部华严经的最后部分看,两部华严都说善财童子则次第得普贤菩萨诸行愿海,与普贤等,与诸佛等,一身充满一切世界,刹等、行等、正觉等、神通等、法轮等、辩才等、言辞等、音声等、力无畏等、佛所住等、大慈悲等、不可思议解脱自在悉皆同等。”“善财童子。则次第得普贤菩萨诸行愿海。皆悉平等。与普贤等。与诸佛等。一身充满一切世界等。诸行圆满等。正觉现前等。神通大用等。种种法轮等。清净辩才等。出生言辞等。种种音声等。诸力无畏等。种种佛住等。大慈大悲等。如是乃至不可思议解脱自在。悉皆同等。”,简单地说就是善财童子已得与普贤、诸佛同等的普贤行愿海,成就了与佛一样的智慧神通解脱十力四无畏等等全部圆满了,说白了就是已经成佛,已经与佛一样常住普贤行愿海,所以后面普贤菩萨接着解说佛的功德:“或见此界妙无比,佛无量劫所严净;毗卢遮那最胜尊,于中觉悟成菩提。或见莲华胜妙刹,贤首如来住在中,无量菩萨众围绕,皆悉勤修普贤行。或有见佛无量寿,观自在等所围绕,悉已住于灌顶地,充满十方诸世界。或有见此三千界,种种庄严如妙喜,阿閦如来住在中,及如香象诸菩萨。……”说明包括毗卢遮那、贤首如来、阿弥陀佛、不动如来等等所有佛菩萨与替补等觉菩萨都是如来智慧的化身:如来非色非非色,随应而现无所住。虚空真如及实际,涅槃法性寂灭等;唯有如是真实法,可以显示于如来。所以八十华严以赞佛功德结尾比四十华严后面再补一个普贤行愿的总结好。四十华严在赞佛功德后又总结一下普贤行愿,并非是说要善财再学修,前面善财已经得了,通观前文可以看出实际上善财与普贤在修成普贤行愿海时都是以佛智慧为归而没有以极乐世界为归。即使总结的普贤行愿没有被人修改,这个总结也不是对善财说的,是对那些没有修学普贤行愿的人说的,所以说普贤菩萨与善财童子都回向往生极乐世界是个天大的误解。

其实,八十华严的离世间品里面普贤菩萨已经说了安住十种普贤心可以快速成就普贤善巧智,勤修十种普贤行可以快速满足普贤行愿,这里就已经总结了真正的普贤行愿,里面没有以往生极乐世界为归而是于一切佛国成无上菩提:佛子!菩萨摩诃萨发十种普贤心。何等为十?所谓:发大慈心,救护一切众生故;发大悲心,代一切众生受苦故;发一切施心,悉舍所有故;发念一切智为首心,乐求一切佛法故;发功德庄严心,学一切菩萨行故;发如金刚心,一切处受生不忘失故;发如海心,一切白净法悉流入故;发如大山王心,一切恶言皆忍受故;发安隐心,施一切众生无怖畏故;发般若波罗蜜究竟心,巧观一切法无所有故。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心,疾得成就普贤善巧智。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普贤行法。何等为十?所谓:愿住未来一切劫普贤行法;愿供养恭敬未来一切佛普贤行法;愿安置一切众生于普贤菩萨行普贤行法;愿积集一切善根普贤行法;愿入一切波罗蜜普贤行法;愿满足一切菩萨行普贤行法;愿庄严一切世界普贤行法;愿生一切佛刹普贤行法;愿善观察一切法普贤行法;愿于一切佛国土成无上菩提普贤行法。是为十。若诸菩萨勤修此法,疾得满足普贤行愿。所以四十华严后面加的那个普贤行愿是被篡改的,敬请大家认真对待,应该以八十华严中间的这个普贤行愿为准。

另外同是经王的《法华经》里为什么普贤菩萨说阎浮提修行法华经的命终往生兜率内院成为菩萨?(《妙法莲华经》:若有人受持、读诵,解其义趣,是人命终,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堕恶趣,即往兜率天上弥勒菩萨所。弥勒菩萨,有三十二相大菩萨众所共围绕,有百千万亿天女眷属,而于中生,有如是等功德利益。《正法华经》:一心勤修正法华经,书持经卷常当思惟一切不忘,当礼此人,用书写此经至德所致,而为千佛所见授臂,临寿终时面见千佛,游在吉安不堕恶趣,寿终之后生兜术天,适生天上,八万四千诸玉女众,往诣其所鼓诸伎乐,而歌颂德,在诸玉女以法相乐,是族姓子,书此经者功德如斯,何况诵说思惟其义?是故勤修书写宣传,正法华经,思惟奉行皆令具足,专精一心志未曾乱,千佛授臂,临寿终时,面见千佛不堕恶趣,于是寿终生兜术天,在弥勒佛所成菩萨身,三十二相庄严其体,亿千玉女眷属围绕,是故智者,常当勤修书是经典敷演思惟。)法华经是佛对大势至菩萨说可以快速成佛的经,释迦牟尼佛自己也说他说因为受持法华经才快速成佛的。所以这些也与华严经以极乐世界为归的说法不符,华严经、楞严经、法华经这三大经王都是讲如何成佛的(很多人以为的法华经的主旨是用三车等喻回小向大是错误的,那些只是开胃菜),成佛之法按理只能以成佛成就正遍知大智慧为归,《华严经》也不可能以往生任何净土国为归。

华严经概述成佛十法为: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成就佛法。何等为十?所谓:不离善知识成就佛法;深信佛语成就佛法;不谤正法成就佛法;以无量无尽善根回向成就佛法;信解如来境界无边际成就佛法;知一切世界境界成就佛法;不舍法界境界成就佛法;远离诸魔境界成就佛法;正念一切诸佛境界成就佛法;乐求如来十力境界成就佛法。是为十。若诸菩萨安住此法,则得成就如来无上大智慧。这些方法一切佛所共同宣讲的,所以即使往生到极乐世界也要继续听佛菩萨讲这些相应的法逐步升进的,并不是到了极乐世界还是只教念佛就成就了,所以在观无量寿佛经里就明确讲到各品往生的人在极乐世界听佛菩萨讲不同的法而成就不同果位,最快的上品上生是往生到了极乐世界就看到佛菩萨的报身与极乐世界的宝林等等讲说妙法(即妙法莲花经、华严经、楞严经等),听法后就证无生法忍,这也说明已经证无生法忍的八地菩萨是不需要往生的,而中品上中下三位往生者听佛菩萨讲的法都是能够成阿罗汉的四谛法,中品下生要过极乐世界的七日才得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这个时间相对于娑婆世界实在太过漫长了。这些就足以证明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后也不可能自始至终单以念佛而成佛,并非都是大势至菩萨的念佛修行方法。这就涉及到了下面这个问题:

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要往生极乐世界才能成佛吗?

上段已经说了得无生法忍的八地与以上大菩萨是不需要往生的,除了观经说的事实,从华严经的十地品里可以看出,已经离一切心、意、识分别想,无所取著犹如虚空,入一切法如虚空性,是名得无生法忍。也就是已经彻悟生死本空,了脱了烦恼与分段生死、不再轮回三界,见一切世界与虚空无异(如维摩诘经香积如来嘱咐去娑婆世界拜访释迦牟尼佛的菩萨说的:十方国土皆如虚空,又诸佛为欲化诸乐小法者,不尽现其清净土耳。),能如实知微尘、三界、众生身的差异,故能于一三千大千世界中随诸众生身心信解种种差别,于彼佛国众会之中而随类现其身或普示现受生而实无生,华严经说为“住于法界无所动,随心现影亦复然”。所以,从佛理与观经上的事实看,已经证无生法忍的就不存在往生的事了,证无生法忍的去其他世界都是可以凭自己的神通去或化身前往的,都不宜用往生而应该用往诣一词,往生是指这边的肉身死了神识转生其他天国,八地以上大菩萨已经没有分段生死,即使示现肉身在这个世界死亡也只是化身而已,其心是常住法界佛性不动的,不再有常人分段生死的神识,如果说八地以上还要往生净土,等于说他们还有分段生死,这显然是不恰当的。

净土三经以阿弥陀经翻译最好,但内容最少,无量寿经的翻译问题最多,所以在学习时需要认真辨别,要依佛理而不依文字语言。

另外,华严经的五十三参,一般认为是从初信或初住到等觉的次序,这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常见误解。

首先,善财童子开始就是十地菩萨的表现,入胎及出生就伴随众多妙宝财物自然出现,文殊菩萨观察到善财童子已曾供养过去诸佛,深种善根,信解广大,常乐亲近诸善知识,身、语、意业皆无过失,净菩萨道,求一切智,成佛法器,其心清净犹如虚空,回向菩提无所障碍。我们看华严经就可以知道,声语意业皆无过失是八地(八地得毕竟无过失身业、无过失语业、无过失意业。身、语、意业随智慧行,般若波罗蜜增上,大悲为首,方便善巧,善能分别,善起大愿,佛力所护,常勤修习利众生智,普住无边差别世界。),而“求一切智,成佛法器,其心清净犹如虚空,回向菩提无所障碍”是十地境界(华严经:此菩萨摩诃萨十地行相次第现前,则能趣入一切智智。),并赞叹善财童子善哉功德藏,能来至我所,发起大悲心,勤求无上觉。……汝见无边际,十方一切佛,皆悉听闻法,受持不忘失。汝于十方界,普见无量佛,成就诸愿海,具足菩萨行。说明善财童子离成佛很快了。所以善财参访的第一个善知识德云比丘就能够往往诣十方一切国土,恭敬供养一切诸佛,常念一切诸佛如来,总持一切诸佛正法这是初住菩萨能够做到的吗?至少要九地以后才能啊!善财童子受德云比丘指示后,“一心思惟善知识教,正念观察一心正念观察即《楞严经》说的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智慧光明门,正念观察菩萨解脱门,正念观察菩萨三昧门,正念观察菩萨大海门,正念观察诸佛现前门,正念观察诸佛方所门,正念观察诸佛轨则门,正念观察诸佛等虚空界门,正念观察诸佛出现次第门,正念观察诸佛所入方便门。”,马上就能够切入实行,正是等觉菩萨初步的表现,根本不是有的人解释的说善财童子参德云比丘没有锲入。后面的那些大善知识也都一样是等觉菩萨或佛的示现,都是让善财步步深入,才能一步步让善财童子很快成就了与普贤菩萨同等的佛力。后面的每一个善知识的智慧都不在十地以下,怎么能够与菩萨4151位次对应呢?而且他们传授的大多数是各种解脱法门,第27位善知识就是观世音菩萨传授菩萨大悲行解脱门其实这53位善知识都是等觉菩萨啊!正如《楞严经》所说: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

华严经里面说的十行、十回向全部是等觉里面的。读《华严经》时心量不够就不可能理解,有心的人不妨净心认真去研读一下。例如“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无著行?佛子,此菩萨以无著心,于念念中,能入阿僧祇世界,严净阿僧祇世界。……又以毛端遍量法界,于一毛端处,尽不可说不可说劫,教化调伏一切众生;如一毛端处,一一毛端处皆亦如是。乃至不于一弹指顷,执著于我,起我、我所想。”,这就超过了十地品的十地菩萨的境界,其他内容基本如此。要能够判断这些就要知道一些重要果位的标准,例如初地发成佛度众生无尽大愿,得大欢喜,所有怖畏悉得远离,所谓:不活畏、恶名畏、死畏、恶道畏、大众威德畏,如是怖畏皆得永离。于一切物无所吝惜,求佛大智,修行大舍,凡是所有一切能施。以大愿力得见多佛承事供养,于十地境界善得了解,多作阎浮提王,豪贵自在,常护正法。如果出家精进修行可以获百三昧,能知前后际各百劫事,能入百法门,能示现百身,于一一身能示百菩萨以为眷属。三地能出入四禅八定,能够入地如水,飞身虚空,具天眼通与宿命通,多作忉利天王。六地起能入灭尽定,灭定即能得阿罗汉、缘觉的定。七地能随念出入灭尽定,超越阿罗汉与缘觉,超越分段生死,虽示现生死而恒住涅槃,多作他化自在天王。八地离一切心、意、识分别想,得无生法忍,能如实知三界一切微尘,身语意业皆无过失。能于一三千大千世界,随众生身信解差别,以智光明普现受生;如是,若二、若三,乃至百千,乃至不可说三千大千世界,随众生身信解差别,普于其中示现受生。多作千世界主大梵天王。九地得如来妙法藏,作大法师,得义陀罗尼、法陀罗尼、智陀罗尼等百万阿僧祇陀罗尼门皆得圆满,多作二千世界主大梵天王。十地名得一切种、一切智智受职位,具足如来十种力故,堕在佛数。得菩萨不思议解脱、无障碍解脱等无量百千阿僧祇解脱门,或随心念,于一念中示现不可说世界微尘数身,菩萨住此地,多作色究竟天王,于法自在,能授众生、声闻、独觉、一切菩萨波罗蜜行,于法界中所有问难无能屈者。而华严经里说的十行中的无着行就能以毛端遍量法界,于一一毛端处教化调伏法界众生,很明显已经超过十地境界了。

要说成佛快慢,在娑婆世界修行肯定比极乐世界快很多,正如《无量寿佛经》里面说的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而且极乐世界的一天就是娑婆世界的一个大劫那么久,所以实际上去极乐世界修行的基本上都要比在娑婆世界成就更慢,主要的好处的没有痛苦与三恶道等事情的对比刺激。最明显的就是我们娑婆世界在这个贤劫就有一千佛示现成佛,这于极乐世界就是一天的时间内,也就是说想去极乐世界圆满佛果的时间需要无穷久远,因为至少要等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都示寂后再排队成佛吧,现在就算观世音菩萨在极乐世界成佛都还要无数大劫。

无论是极乐世界形成以前还是将来阿弥陀佛圆寂后极乐世界改名一切珍宝所成就世界(见《悲华经》)后,成佛的方法都有很多,比极乐世界更妙好的世界也有,现在的普贤菩萨清净身土与将来文殊菩萨成佛时的国土都远超极乐世界。所以印光大师说的法身大士都要往生极乐世界才能成佛是错误的说法。绝大多数往生极乐的人最高成就就是等觉菩萨,需要在他方世界成佛。那个禅宗和尚批评蕅益大师等人“过赞净土,俾举世缁素守以一法弃万行”是对的。

  最后修改于 2021-08-28 10:51    阅读(?)评论(0)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